- 四禅 → 四禪
- 又作四禪定、 四靜慮。 指用以治惑、 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。 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禪、 第二禪、 第三禪、 第四禪, 故又稱色界定。 禪為禪那的略稱, 意譯為靜慮, 即由寂靜, 善能審慮, 而如實了知之意, 故四禪又稱四靜慮。 此四禪之體為‘心一境性’, 其用為‘能審慮’, 特點為已離欲界之感受, 而與色界之觀想、 感受相應。 自初禪至第四禪, 心理活動逐次發展, 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。 四禪能攝尋、 伺, 喜、 樂等諸靜慮支, 為止(定)與觀(慧)并行者;以其最能審慮, 故其義最勝。 四禪的差別, 乃由所攝靜慮的不同而分為四種。 《俱舍論》卷二十八所舉, 將四禪總分為三類、 十八支(十八禪支)。 所謂三類, 即指對治支、 利益支、 自性支。 十八支則指初禪所攝之五支、 二禪所攝之四支、 三禪所攝之五支、 四禪所攝之四支。 對治支者, 指能用以對治(斷除), 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;利益支者, 則為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。 如初禪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, 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、 樂, 但仍有尋、 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, 尚鬚加以對治;至二禪時, 尋、 伺已斷滅, 形成信根, 稱為內等淨, 由此所得之喜、 樂, 乃對此禪定自身之感受, 故稱定生喜樂;三禪舍去二禪之喜、 樂, 住於非苦非樂之‘行舍’境地, 以正念、 正知繼續修習而產生離喜妙樂;四禪舍三禪之妙樂, 稱為舍清淨, 唯念修養功德, 稱為念清淨, 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。 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, 均於心一境性的禪定狀態中進行, 故稱之為‘自性支’。
* * *見四禪天條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